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是高尚的人?书上说:“人格高尚,首先要有牺牲精神,不能自私自利,甘愿付出,对世界,对他人都有大爱,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比如,三国时的诸葛亮,权力超过了皇帝,死的时候却很清贫,所以老百姓都喜爱他。比如,美国的华盛顿,带领美国建国,担任了两届总统之后就不再担任,他不会把整个美国变成自己家的天下。比如焦裕禄,一心为民,一心为公。”可是我又想,除了这些伟人、名人,普通的人是否也能用高尚去赞美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我心中有一个群体就配称为高尚,我觉得他们可能没留下宝贵的名字,但是他们会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支教志愿者。 +9V.Pl&L
没读这本小说之前,其实我对支教志愿者们已经有所了解,一般去支教的地方偏远,甚至危险,他们生活条件相当差,教学环境相当恶劣,可是他们完全不顾这些。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坚守在雪域高原支教的胡忠 谢晓君夫妇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去藏区支教前,他们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他到当地后,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不久,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而这一去他们就再也没有选择放弃。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他们是最高尚的人。 !rF1qS0y
黄哲、那森著的《丙中洛的眼泪》写的就是支教的故事。褚遥是一位善良的女孩子,她选择了去云南丙中洛支教,后来她遇到了韩逍,韩逍被褚遥的支教事迹打动,也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工作选择与褚遥一起支教,她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就当她们准备跨入婚姻殿堂时,褚遥不幸遇难了。故事肯定有虚构的成分,但是从故事中你能感受到人间的大爱。支教老师们舍弃优越的生活,可是他们却获得纯真的友情和爱戴。或许褚遥和韩逍他们的爱是凄惨的,但是他们的情却是人间最真挚的。当韩逍在褚遥的坟前一直没有落泪,就那么静静地坐着,向守护着自己的亲人时,他的学生阿都妞采撷一把野花送到老师坟前,唱起老师生前教她的“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时,韩逍终于流下了热泪,韩逍知道,褚遥此刻一定期待着他振作起来,完成她未完成的事业。这就是高尚的支教者,我们除了崇敬,还应该有敬仰! =]7{$.R
我还记得一位老人,他叫白方礼,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3岁。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据不完全统计,他累计捐款总额超过3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说过:“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又不识字,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捐助的大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那对国家贡献多大!”“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他没有教过学生,但是他用行动帮助更多的学生圆梦,我觉得他同样是高尚的人。 |(q+4j
写至此,我想说,不管是去偏僻地区支教的胡忠 谢晓君夫妇,还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孩子实现上学梦想的白方礼老人,他们绝对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很多人都不会被人们记住名字,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让别人记住自己,但是他们做了这个世界上最高尚的事,他们就如一束光,照亮了贫困孩子前进的方向,他们配得上被称为是最高尚的人! $+63g
6C%
Ep6N6J@
|
一共有 16 条评论
向支教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