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选清、武天敏、胡君华采写,首次刊发在2009年10月2日《解放军报》第四版上的《今天,我们豪迈受阅》,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报纸通讯一等奖。这篇通讯全景式记录了2009年我国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盛况,生动记述了中国武装力量走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国和世界展示新面貌、新阵容的壮观场景和豪迈气魄[1],“具有大气磅礴的史诗风格和为历史存照的文献价值” [2],深受广大读者和评奖专家厚爱。 *N &D%ai
从新闻采写上看,通讯《今天,我们豪迈受阅》至少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28[arX
一、报道迅速及时,新闻时效性强 ;/gYX#tnO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通讯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严格。通讯《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之所以能够获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报道迅速及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时效性。 /j'l
0<*6
众所周知,通讯因对材料在详细、深刻、生动和典型等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并强调报道的完整性,在写作上比消息往往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通讯的时效性远不如消息那样迅速及时。然而,通讯《今天,我们豪迈受阅》却在时效性方面,真正做到了与消息同步。 jVKl3';
与往年相比,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对参评作品第一次强调“首次刊发”,这对通讯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放军报》是中央军委机关报,在军事报道特别是国庆阅兵报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及时采写好具有诸多“首次”和新元素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记者冒着盛夏酷暑,先后采访了阅兵总指挥房峰辉中将,并逐一走访了阅兵村里的受阅方队,近距离观察受阅部队人员和装备,还参加了阅兵村和天安门广场的多次合练,终于准确掌握了此次大阅兵的特点。大阅兵的当天,记者又到天安门观礼台,实地采访了新四军老战士吴成、吉鸿昌女儿吉瑞芝、1999年大阅兵总指挥李新良这三个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典型人物。阅兵活动结束后,记者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写作中,终于准时在大阅兵的次日见报,从而确保了这篇通讯的首次刊发和新闻时效性。这是这篇通讯能够从众多同质报道中胜出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cE7)z
二、写作方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cM/O
(一)写作形式的创新 &HI7?_ foK
通讯采取散文诗的形式,语言简洁优美,形式短小灵活,短句与长句相间,疏密有秩,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特点,具有散文诗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既有诗的分行、押韵、情绪和幻想,又在内容上保留了散文性细节,注意描写和表现记者在阅兵现场触发下所产生的众多感触、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给读者带来诗一般的意境和审美感受。这是通讯《今天,我们豪迈受阅》在写作形式上的创新之处。 uzI6zV6<
据统计,通讯共有41个自然段,字数仅为2900字,平均每段不足71字。很多情况下,每个段落的语句都很短,往往是一两句话自成一段,最长的一个段落仅有四句话,加上标点符号只有166个字符。可以说是,记者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是“精雕细作”,文中所写的每一句话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每一个字词都自有妙用。这不禁让人想起古诗描写美女杨贵妃的一段话:“多一寸则长,少一寸则短;多一两则肥,少一两则瘦”,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E
Kfq{&3d
例如,通讯第一段写到:“公元2009年,10月1日。中国,北京,长安街。”[3] 此段语句虽短,但是却能够与历史名句“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相媲美,在表现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如,第二段写到:“清晨,东方,从古观象台一路向西,8000多名官兵和500多辆战车绵延2公里多,像一条凝固的铁流,等待着国庆60周年阅兵的庄严时刻。”[4] 语言像诗歌一般简练、精美,不仅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写到了8000多名官兵和500多辆战车,还生动描写了“绵延2公里多,像一条凝固的铁流”庄严的阅兵场面。这就像电视作品中的长镜头,把读者缓缓地带到宏大的国庆阅兵现场,给人以巨大的时间感、空间感和现场感。 24phLO:raV
(二)写作内容的创新 U&2`6-\
像国庆大阅兵这样的盛事,十年逢一。为了增强报纸通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记者把受众能够从电视、广播与网页上“看听到”的台前、阅兵现场等人们所共同“看听到”的一切,和在阅兵现场“看听不到”的幕后、历史寓意、记者现场萌生的遐思畅想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如“169 步,寓意从1840 年鸦片战争至今169 年的不平凡历程。169年,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多少英雄儿女血沃中华!”“与10 年前相比,这支队伍中增添了国防生、直招士官等‘国防新军’的身影,具有侦察监视、引导打击、潜水登陆和空中渗透能力的特种兵方队,更是首次成建制亮相。”“‘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此时此刻,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中的深情告白,仿佛回荡在广场上空……”等[5]。 a[&PW&q
这就把报纸通讯的特色变得更加突出:记叙重大事件现场,“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更珍贵,它让文字不仅承担了描写叙述的常态功能,还承担了铺垫历史进程、引导读者思绪、营造情感氛围的特殊功能。这些功能,是摄像机镜头、电视画面所无法告诉受众的。这种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大跨度“穿插迂回”的文字调度,一定程度上也是亦步亦趋紧跟现场、图解现场的电子媒体解说词所不具备的。这是通讯《今天,我们豪迈受阅》在写作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XkigF6#po
(三)修辞手法的创新 0*)Aj
记者精心选用对比、排比、对仗和感叹等修辞手法,有效增强了文章的雄壮声势和感染力,使通讯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这是通讯《今天,我们豪迈受阅》在修辞手法上的创新之处。 hF ^#0\d
1、以对比手法增强历史意蕴。记者把气势恢宏、规模宏大、振奋人心的阅兵现场,和三名历史见证人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变化的讲述进行对比,带领读者“牵住历史的手”,赋予大阅兵悠远的历史纵深,让历史与现实碰撞交响,使这篇通讯包涵了不同寻常的深厚意蕴。同时,记者还把国庆大阅兵的盛大场面与1909年两位法国摄影家拍下天安门广场的第一张彩色照片进行对比。这一扬一抑,说明中华民族虽然饱经沧桑,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走向伟大复兴。一种民族自豪感让人油然而生。 $
?GS1,
2、以排比、对仗手法增强豪迈气势。记者巧妙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对仗句,有效增强了国庆阅兵的雄壮声势和通讯的强烈感染力。例如,“这是胡锦涛主席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三军部队。这是中国在21世纪首次举行国庆大阅兵。”“滔滔铁流,如春天大河开融,如熔炉钢水倾泻,如黄河壶口瀑布夺路而下,如钱塘大潮滚滚而来”“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排比句[6],对准确描述阅兵现场和深化通讯主题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再如,“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临沧海,引长弓。西北望,射天狼。”“车辚辚,阵容新。旌旗奋,风雷动。”、“鹰击长空,威猛犀利。铁翼飞旋,惊雷滚滚。”“雄风万丈,气势磅礴”等对仗句[7]的运用,使通讯的形式和意义显得整齐匀称和更具有韵味,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X{eAW],
3、以感叹手法增强抒情效果。记者运用了很多感叹句,对准确表达喜乐、激动等强烈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效增强了通讯的感染力。如,“壮哉!国庆大阅兵……”“爸爸要是活到今天,该有多高兴啊!……忍不住像爸爸当年那样大喊一声:我是中国人!”“今天,天安门广场铁流浩荡,宣告当代中国军人捍卫祖国主权……的坚强意志,展示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此时此刻,追思与缅怀……凝结在这情感的峰巅,抒写在这壮美的画卷!”等[8]。 {'p$sgx
三、标题制作,画龙点睛 GdH&[S8.`|
通讯的标题如同人的眼睛,明眸善睐,传情达意,方能引人入胜。这篇通讯的标题原为《盛世大阅兵》,因过于抽象,让人很难从文字上感受国庆阅兵的雄壮场面。在报纸付印之前,值班总编把标题改为《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为文章增色很多。这个标题,比原拟标题好多了。首先,“今天”这个词,在金秋十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庆节;其次,“豪迈”一词,既与文中内容相呼应,又能够让人产生民族自豪感,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令人过目不忘;再次,“受阅”一词,让人很自然地想到,通讯所要达的主题是国庆大阅兵。正可谓是,立意新颖,含义深远,形象生动,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
一共有 0 条评论